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8-20 09:59
□ 戴書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菏澤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必須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轉型步伐,切實扛起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
菏澤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從戰略維度看,菏澤市是黃河國家戰略、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重要實施區域。國家及省級層面相繼出臺一系列文件,為菏澤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從資源環境看,菏澤市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影響區,生態環境要求格外嚴格。當前菏澤市面臨資源短缺、生態空間擠壓等挑戰,全市40%用水依賴黃河,資源承載力接近上限,亟須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破解發展約束。從民生需求看,菏澤老城區地勢低洼,基礎設施薄弱,存在內澇隱患,人居環境有待改善。從發展路徑看,菏澤市作為傳統農業大市,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菏澤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繪就生態藍圖。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系列規劃,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重點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標準編制實施方案,初步形成較為系統的政策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二是強化治理攻堅,改善生態環境。在污染防治方面,創新運用“生態環境大腦”等智慧監管手段,強化執法檢查和追責問責,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生態治理方面,推進重點林業工程和河湖整治,綜合治理采煤塌陷區,打造沿黃生態廊道,恢復濕地空間,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三是加快產業轉型,推動綠色發展。一方面,推動產業生態化,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兩手抓”;另一方面,實現生態產業化,依托農業和林木資源,發展綠色農產品、特色林產品等,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牡丹產業入選山東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年產值達130億元,芍藥鮮切花銷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以上。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菏澤市生態文明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如水環境治理面臨反彈壓力、生態資源價值轉化途徑尚不明晰、資金來源不足、社會參與不足等,需進一步深化實踐探索。
強化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一是修復生態水系。恢復河流生態廊道,提升河湖功能,再現“水澤相依”風貌。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海綿工程,推進雨污分流,增強防洪排澇能力。三是創新智慧治理。依托數字平臺,實現精準管控,推動治理智能化。通過綜合施策、系統治理,延續古澤水脈,彰顯水邑特色,讓千年水韻煥發新生機。
樹牢創新意識,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以創新驅動生態價值轉化。一是健全市場化交易體系。加快完成生態資源確權登記,健全林權、水權、碳匯等交易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二是創新開發運營模式,深化EOD模式應用,將生態治理與產業開發相結合,通過特許經營、綠色金融工具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三是打造生態品牌矩陣,建立生態產品認證制度,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同步培育生態旅游、康養等新業態,實現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構建“確權—交易—開發—增值”全鏈條機制,最終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健全協同機制,構建生態文明多元主體共建格局。完善“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一是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科學設定目標和標準規范。健全生態補償、考核激勵等機制,為各方參與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激發企業主體活力,通過環保信用評價、綠色金融等政策,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參與生態治理項目,引導企業履行環境責任。三是拓寬公眾參與渠道,通過搭建政企民協同平臺,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凝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廣泛合力。
(作者單位:中共菏澤市委黨校)